淮安翔宇网 首页 文化 文学 查看内容

同学会:青春回眸间 五味杂陈时

2014-3-13 12:37| 发布者: 翔宇一号| 查看: 585| 评论: 0|来自: 新华日报

摘要: 同窗情是一壶上好的陈年老酒,无论何时何地开启,都会让人沉醉。每年下半年直至年底,各类同学会此起彼伏。当年的同窗,多年后聚在一起,回眸青春,重叙友情,亲切而又温馨。与此同时,不同的身份与职业背景,以及不 ...

同窗情是一壶上好的陈年老酒,无论何时何地开启,都会让人沉醉。每年下半年直至年底,各类同学会此起彼伏。当年的同窗,多年后聚在一起,回眸青春,重叙友情,亲切而又温馨。与此同时,不同的身份与职业背景,以及不同的际遇,也使这次“重聚”变得五味杂陈。在欢聚与拥抱中,有功成名就的满足,也有伤感与失意的隐痛。

  怀旧,同学会的“主旋律”

  回眸青春,猛然发现,仿佛就是一瞬间,岁月已经跨过了十年,二十年,三十年同学会,把我们拉回了那个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,这是心灵最好的慰藉,也是人生最好的回味。

  60后尹倩女士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厦门大学,几年前为纪念毕业20周年,同学们相约重回母校。全班同学一起坐回当年上课的教室,辅导员老师原景重现了当年上课点名的场景,报到一位同学的名字,下面就喊一声“到!”“那一刻,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青葱岁月,很多同学流下了眼泪!”尹女士动情地说。那几天,同学们还纷纷拿出珍藏的校园照,循着照片上面的背景,去宿舍、图书馆、小树林这些标志性景点重新拍了一组组照片。同样的场景,同样的姿势,同样的人物,只是,当年的青春女孩变成了孩子他妈,阳光男孩变成了中年大叔……大家乐不可支,又伤感不已。

  相对于60后的朴实纯粹,70后的同学会,加入了更多时代元素。今年10月,秦桦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89级毕业生20周年同学会, 1048个毕业生,来了800多人。为这次聚会,同学们早在数月前就成立了组委会,每个系都指定了联络人,并征集各种老物件、纪念品及回忆文章。同学会在学校大礼堂进行,伴随着激昂的音乐,进场仪式像走红地毯,每个班派出一名代表,鱼贯进入大礼堂,“报告校长,本班同学应到xx名,实到xx名!”

  联欢会开始了。现场大屏幕上播放视频与图片,当年的饭菜票、学生证、录取通知书等一张张老物件勾起大家一阵阵唏嘘,爬山、军训、植树、聚餐,往昔校园生活在老照片上一幕幕定格。同学会的纪念品也很怀旧,每人发一个书包,里面装了一本书和一张碟片。这本名为《再一起》的书扉页上深情地写道,“1989年,我们初相识;1993年,我们暂别离;2013年,我们再一起!”书里有大家写的回忆文章,配以精美的图片,仿佛凝固了流淌的岁月。

  网络化时代,同学会也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,贴吧、BBS、人人网、QQ群、微信群,把天南海北的同学联系在一起。

  章琴1985年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,毕业后同学们奔向祖国各地,平时联系很少。这几年微信流行起来,大家也在圈子里渐渐聊热起来。有同学提议,“干脆我们聚一下吧。”于是,去年4月的一场聚会定在了杭州,大家在西湖边散步、喝茶。8个女同学,分别来自杭州、深圳、北京、南京等地,大家还开玩笑,把这个同学会称为“八婆会”。今年8月,“八婆会”又移师太原欢聚3天,乔家大院、五台山上留下了她们的欢声笑语。谈起同学会,章琴深有感触:“平时在工作岗位上都是端着的,同学会上的状态疯多了,彼此之间没有防备、没有隔阂,每个人呈现的都是真正的自己。”

  攀比,同学会上最微妙的心理

  同学会是一个纯洁而富有温情的聚会,但不可否认的是,同学会也是一个关系复杂、心态微妙的聚会。同学,同学,意味着当年的学习、生活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,只是,多年之后,彼此境况已是千差万别,有的升官发财春风得意,有的一直当着小职员拿着微薄的工资,有家庭幸福的,也有生活不幸的。因而,同学会上,有招摇、炫耀,也有自卑、失衡。

  “最能颠覆一个人价值观的活动之一就是同学聚会。”刚参加了研究生毕业15周年同学会的王桦,回来后心里颇不是滋味,“15年的时间,改变得太多了。女生们早已没了当初的那种清新气、文艺范,男生则一个个大腹便便,说话打着哈哈。”王桦说,同学会上,大家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,“你现在过得怎么样?”其实,15年来,同学们的社会地位分化已经太明显了:有的当官到了副厅级,说起话来有板有眼;有的做服装,做房地产,举手投足都是“土豪金”的范儿。给母校捐赠纪念品时,有个同学自己一个人拿出6万元,捐了一座纪念铜像。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也有同学混得比较“惨”,一个同学生了病,在单位不得意,老婆又跟自己离了婚,同学们纷纷投来同情的目光……

  攀比,是同学会上最微妙的心理。于是,不管是二三十岁的小年轻,还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,很多人对是否参加同学会都很纠结。想去,毕竟那份同窗的友情,最值得珍视与怀念;又不想去,因为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,同学相见就有一种无形的比较,开什么车,住什么房,发多大财,做多大官……“比较”背后,是复杂的人生况味:当年的校花,如今并不如意;当年的“丑小鸭”,如今过得风生水起。当年的风流才子,如今活得猥琐酸涩;当年的“小混混”,如今在社会上呼风唤雨。于是,有的人参加同学会后得意洋洋,成就感、自负感大增,有的人则怨声载道,抱怨人生不公,社会不平。

  时代的烙印在50后、60后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。今年53岁的南通退休工人刘爱云女士说,上世纪80年代,同学们毕业分配时有两个选择,或者进工厂,或者进物资局,这在当时并无差别。如今,进物资局的那个同学早已成了公务员编制,自己却在工厂因身体不适提前退休,拿着微薄的退休金。也正因为这样,刘爱云特别不愿意去参加同学会,身份不同的人坐在一起,共同话语不多,身份地位的隔膜更是明显,“去了简直是受罪!”刘女士说,“回来后怪自己当年没选对路,难过了好几天,心脏不太舒服!”

  这种分化在80后年轻人身上也已能看到迹象。徐普毕业于上海体育大学,现在电视台做记者,今年参加毕业5周年同学会,有两个女同学的人生际遇让他感慨。当年班上那个毫不起眼的女孩,毕业后嫁了个岁数比自己大很多的有钱老公,不声不响在上海买了两套别墅,做起了全职太太。而当时让全班男生“魂牵梦绕”的班花,为了爱情和一个“自由职业者”结婚,如今背上了100多万的房贷,日子过得紧巴巴,看起来满脸倦容。聚餐时班花悄悄向一位同学诉苦,“工资太低,老公又没有固定收入,连孩子的奶粉钱都要精打细算!”“没事开个同学会,拆散一对是一对”,徐普调侃地说,同学会好比一个坐标,让你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曲线,即使你不想比较,你的价值就在那里摆着,成功还是失败,你不得不面对。

  功利,同学会的异化倾向

  人际网络中,同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,作为重要的人际资源,同学常常可以为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提供诸多方便和帮助。今天的一些同学会,本应纯粹真挚的同学情也因此沾染了不少功利气息,成为一些人的人际运作平台。

  如果一个同学会上,把官位和职位直接标注在通讯录上,甚至按级别大小进行排队,你会有怎样的感觉?广东一家高校不久前发布的MBA同学年会预告中说,上千名MBA同学将盛装出席,其中还有红毯、美酒、时装秀,“盛大宴会融合行业精英,同学资源分享绝妙平台。”并且还发布广告称,将征集总冠名、协办单位、展播广告等,这样的同学会,无异是一场赤裸裸的商业活动。

  这类同学会,在毕业5年、10年时或许还少一些,在20年、30年之后,同学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,就更成为可能了。那些有权或者有钱的人,往往会被“众星捧月”般拱上首席座位,同学们之间不再是称呼昵称,而是“李局”“王总”满天飞。对此,主持人孟非在微博上调侃,“很少有比校友会更势利的地方了。校友会网罗来的校友一般非富即贵。当然,富豪破产,当官被抓或者退休之后,校友会也基本上不会找你了。”

  当同学会变成了纯粹功利性应酬时,不少人也会感到不堪重负。江苏省委党校老师丁一民(化名)告诉记者,自己本科同学、硕士同学、博士同学一大把,各种同学聚会三五天就来一次。自己虽然只是一个副主任,但在同学们眼中已是个“领导”,在宴会、联欢会上,老同学们大都认为自己接触的都是头面人物,在政府部门的同学面临部门考核升迁,请自己帮忙跟上级领导打招呼,还有人做生意想投标,托自己去和相关单位笼络感情。这些年来,老丁对同学会不厌其烦,身心俱疲。他感慨,“我就算有这个心,也没这个力啊!”

  “其实,跟生命相比,这些名利都算什么呢?”毕业20年的媒体人艾阳说,在她这次刚刚参加的同学会上,已经有两位老同学离开人世,而整个年级30多个班,已有10多位同学离世,这让艾阳和同窗们无限喟叹。

  “因为重聚不易,所以要万分珍惜。因为有生之年,所以要再一起。”同学会之后,秦桦的同学们11月又相约去三亚再聚一次。全班同学从天南海北飞来,一起吹着海风,吃着海鲜,聊着人生。在这次聚会上,当了官的同学也被喊着当年的绰号,发了财的同学丝毫没有炫耀,大家AA制聚会,平等又放松,彷佛回到20年前纯朴的学生时代。

  同学会,在抹去攀比与功利之后,可以成为一次荡涤心灵的聚会,在重温青春岁月的同时,重新发现那个曾经的我。同学,可以是自己的一面镜子,从中可以审视自己,完善自己,同学会,在重温同窗情的时候,可以提纯、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。

1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1 人)

最新评论

翔宇视频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