翔宇首页收藏本站

淮安翔宇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186|回复: 8
收起左侧

码头——明清时期里运河的“龙头”

[复制链接]
淡定自若 发表于 2013-3-22 10:49:3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?葛以政
  古运河历史悠久,作用巨大,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声浪日高。古运河沿岸城市林立,淮安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运河之都。古运河的里河段从末口(今楚州城区)到清口(今码头镇),如果将里运河喻之为“龙”,清江浦堪称这条龙的心脏,那么古淮阴县(元明清时期为清河县)的所在地——如今的码头镇就是这条龙的“龙头”。码头镇境内的古运口堪称“龙口”,古三闸堪称“龙喉”,惠济祠堪称“龙睛”。?
古运口是里运河的“龙口”。明清时期,黄河全流入淮,与淮河交汇于清口(今码头镇御坝处)。两条巨渎放荡不羁,冲淹城庄田园,毁塞槽运通道,成为明清帝王治国理政的心腹大患。因此,清口就成为全国的治水中心,帝王将相工部河槽云集于此,采取了反反复复、重重叠叠的治水措施,演绎出波澜壮阔的治水历程。筑高堰,成大湖;修减坝,泄洪水;开中河,利槽运;建御坝,导黄流……其中的多次改移运口,就是避免黄河直冲入运,治理黄沙淤塞运河,保证槽运正常通行的关键措施。黄淮高涨之时,运口则水位高悬,跌冲入运;黄淮水落之时,运口则泥沙淤集,阻塞槽路。所以,明清之际屡更运口:永乐年间运口在惠济祠之北,嘉庆年间运口在码头镇所在地之南,而万历年间运口又移到码头镇所在地与甘罗城之间,康熙乾隆年间再不断南移。运口的移动就是“龙口”的移动,也是“龙头”的摆动,因此,里运河就是一条“龙头”摆动的鲜活的水运巨龙。?
古三闸是里运河的“龙喉”。黄淮入运,水位落差太大,因此筑坝建闸,层层制水。码头之闸由远而近、由疏而密,皆因水势和槽运之需随运口之移而不断变更。万历年间的通济闸、福兴闸,康熙年间的天妃闸、惠济闸、永济闸,一路演变而来;乾隆年间再行变更,三闸(惠济闸、通济闸、福兴闸)密聚码头,并在三座正闸东侧复建三座越闸,使三闸变为复线,形成六闸。这样,码头三闸所在地就成为运河全线上著名的葫芦河,正闸(原闸)、越闸之间的陆地就成为奇特的葫芦岛。正闸修则越闸畅,越闸闭则正闸通。三闸六孔节制黄淮入运,吞水吐槽,确为咽喉;咽畅则水行,喉塞则槽滞;码头三闸便成为运河槽运的“龙喉”,制约着明清槽运的命脉。
惠济祠是里运河的“龙睛”。古运河纵贯南北,自杭至京沟通五大水系,到清口(今码头镇御坝处)与最难驯服的两大水系——淮河、黄河同时交汇。三河交汇水位多殊,这就决定了交汇之处闸坝工程的最巨大与最繁密,也同时决定了交汇之处的最难渡与最危险。槽船过度费时耗力,人口聚集之况则众;黄淮浪高槽船飘摇,祁盼平安之情则浓。惠济祠则应运而建于明代正德,御制重修于清朝乾隆,成为纵贯南北运河沿线上最著名的祠庙。“舟人黎庶虔诚去,天子国士恭敬来”。惠济祠睁开“龙睛”,见证淮水汹涌、黄流肆虐,见证清口增坝、高堰加堤,见证运口吞浪、三闸吐槽,见证黎庶进香、帝王挥毫。?
道咸年间,淮河南下;咸丰五年,黄河北徙。黄淮不经清口,里河失去强水,“龙头”为之失色:“龙口”淤滞、“龙喉”阻塞、“龙睛”失明。吴棠疏理,偶通小粮船;民国再浚,尚可行舟辑。建国之后,大兴水利,五河口改移杨庄,二河道截断“龙头”,码头镇“龙口”被堵,“龙脉”不通。文革中“龙睛”被挖,“龙喉”被拆,因此只剩残塘片鳞,虽然留有历史重痕,很难再现昔日风采。?
建设文化名城,打造运河之都,文脉不能断,码头不能丢。二河造桥,可连“龙头”;葫芦河建景,可复“龙喉”,可示“龙口”;惠济祠重建,可点“龙睛”。点明“龙睛”,激活“龙头”,里运河景区则为之连贯,运河之都则为之添采,淮安市区则文脉相通、龙脉相连了。 ??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    
信息产业部备案/许可证编号: 苏ICP备15041071号 淮安翔宇网络 技术支持,Copyright© 2012-2013 All Right Reserved.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