翔宇首页收藏本站

淮安翔宇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545|回复: 0
收起左侧

人民日报称鼓励乡村儿童入城不等于教育公平

[复制链接]
一笑了之 发表于 2013-2-11 21:28:3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人民日报称鼓励乡村儿童入城不等于教育公平
只有中国的乡村与城镇,都能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时,人们才不会为了孩子的未来背井离乡。  这组来自上海的数字颇让人吃惊: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重高达40%,且还在不断攀升。小学一二年级,非沪籍学生更超过一半。上海已实现随迁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就读,在沪就读的随迁子女达50万。这意味着,今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投入的470亿元,花在非沪籍生源孩子上的教育经费已超百亿元。  很为上海及上海人的胸襟感动。  在同样的阳光下,这50万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,与他们同龄的上海小囡同桌同学同游戏,同样享受沿海发达都市的优质教育。本来,他们极可能成为乡村中孤独无依的留守儿童,在亲情的饥渴中艰难成长。  这也是一个城市最大的善政之一。它为来自乡村的孩子带来了亲情、优质教育与城市的善意,正在温暖50万颗幼小的心灵以及他们未来的人生,也温暖着同龄城市儿童未来生存环境的稳定安宁。  然而,和谐下的隐忧也不容忽视。城门一旦洞开,会不会掩盖更大范围、更深领域的教育不公?  50万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,也给上海基础教育带来沉重压力。从前是父母在城里打工,孩子随迁就读;现在不少人是为了孩子得到城市优质教育,跟随孩子来城里找工作。一座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,公共资源是有限的,当50万变成100万甚至更多,优质教育还能否继续优质?洞开的城门是否不得不重新关闭?会不会激起更多关于不公平的抱怨?  城市化浪潮正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,村庄“空心化”、老人“空巢化”、儿童“留守化”现象日益严重。人往高处走,人们争先恐后涌入大城市,是因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、更好的教育、更有秩序的社会甚至是更有尊严的生命。而在渐次空心化的乡村,在凋敝的小城镇,这些却显得珍稀而奢侈。  应该鼓励城市善待外来务工人员,同时也应意识到,变相鼓励乡村儿童涌入城市接受教育,并不等于真正的教育公平,更不等于公共资源的阳光公平普照。相比全国约5000万的留守儿童以及更多的乡村孩子来说,50万也仅仅是杯水车薪。只有中国的乡村与城镇,都能拥有更好的公共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时,人们才不会为了孩子的未来背井离乡。  在中国GDP总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的背景下,城乡教育资源仍然相差悬殊,这不但影响乡村与城市的安宁幸福,更将波及中国未来的社会稳定和人口素质优化。  新一轮的城镇化即将开始,为了公平正义阳光普照,且让我们深深期盼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    
信息产业部备案/许可证编号: 苏ICP备15041071号 淮安翔宇网络 技术支持,Copyright© 2012-2013 All Right Reserved.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