翔宇首页收藏本站

淮安翔宇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924|回复: 4
收起左侧

对周恩来影响至深的三位母亲:生母 嗣母和乳母

[复制链接]
一笑了之 发表于 2013-1-3 10:59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对周恩来影响至深的三位母亲:生母 嗣母和乳母
        周恩来曾说:“生于斯,长于斯,渐习为淮人;耳所闻,目所见,亦无非淮事。”1898年3月5日,周恩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(1914年改名淮安县,今为淮安市淮安区)城内的驸马巷。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养,周恩来也是如此。周恩来在家乡淮安生活了12年,对他的童年教育起主导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他的三位母亲。
窘迫的家庭环境使三位母亲成为主角
        周恩来诞生的封建仕宦之家,当时正处在逐渐破落衰败之中。祖父除了留下驸马巷的房产和一块坟地外,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亩田地。
        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忠厚朴实,为养家糊口,常年飘泊在外。1907年,妻子万氏在清河县清江浦镇病逝,终年31岁。周贻能因在外地谋生,竟未能与妻子见上最后一面。周恩来的外婆对丧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以至周贻能无法安葬妻子,无奈之下,只能把万氏的棺柩暂厝于清江浦镇一座庙里,再度外出谋差做事。1935年,周贻能终于积攒了一点钱,才返回故里,来到清江浦镇,将28年前停放在寺庙中的妻子万氏灵柩接回淮安,安葬在淮安东门外周家茔地。
        周恩来的两个伯父,四伯父周贻赓在东北谋差,基本不在淮安;八伯父周贻奎(周恩来以周贻淦嗣子身份称呼)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,留下腿疾,因此,一直没有离开过驸马巷。
        由于父亲和伯父都在外地供职,因而,生母万氏、嗣母陈氏、乳母蒋江氏就成了童年周恩来的实际养育人和启蒙者。三位母亲对周恩来的教育是多方面的、互补的。在三位母亲的濡染下,周恩来宽厚、礼让、好学、好静。
生母万氏,教会周恩来待人接物的引导者
        生母万氏是周家这个衰落的官宦之家的主妇,是当时清河县知事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,小名冬儿,娘家人称十二姑。万青选是师爷出身,在清河县做了30年的知事。十二姑读过五六年家塾,文化水平不高,但性格开朗,爽直豪放,办事精明能干。
        十二姑在周、万两家有着很高的威信。首先,她嫁到周家一年后就生了一个男孩--周恩来。在封建社会,新媳妇不能生育被视为大逆不道,即使生个女孩也要遭到白眼歧视。周家长子周贻赓的夫人王氏、续娶的赵氏都没有生育。而万氏头胎就生了男孩,是周家长孙。其次,她能识大体、顾大局。小叔子周贻淦病危,为了冲喜消灾,尽管万氏自己当时只有一个儿子,还是遵照公婆的决定,将不满半岁的恩来过继给贻淦和陈氏。再者,万氏主持周府家务,处事干练,考虑问题细密周到。万氏从小跟着父亲万青选出入官宦门第,经历过比较大的场面,见多识广,也有能力充当这个败落中的周府的“管家”。处理这些家务时,万氏常常带着周恩来。周家缺钱少粮时,万氏还得维持周家的排场,负责调解大家庭内部的矛盾。万氏处理复杂家务、排解纠纷的才干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嗣母陈氏,周恩来文化上的启蒙老师
        1946年9月,周恩来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说:“嗣母陈氏,是受过教育的女子,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,如《天雨花》《再生缘》等。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,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;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,因此,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。”周恩来称自己的生母万氏为“干妈”,而称陈氏为“娘”。
        陈氏,1878年出生在宝应县一个书香门第。父亲陈源,饱读经书,很有学问,因为没有儿子,就把女儿当做家庭教育的重点,所以陈氏擅长诗文书画,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。周恩来过继来后,不久丈夫便去世,陈氏把幼年的恩来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。年纪轻轻即丧夫,然而陈氏既未再嫁,也不轻易出门,一心教养嗣子恩来。在恩来三四岁时,就教他认字、练习书法;五岁时,教他吟诵古诗词。幼年的恩来聪明活泼,并具有惊人的记忆力。为帮助恩来学习,嗣母专门请人给他做了一只盛字块的小柳斗,并与其他同龄的小朋友做益智游戏--就是把古诗一个字一个字写在方块厚纸片上,然后打乱,看谁最先准确地拼好一首完整的诗词。恩来每次总是最先拼好,获得了长辈和同辈的一致赞扬。陈氏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,如《韩信胯下之辱》《岳飞传》等,对周恩来在思想上、文化上做了最初的启蒙教育。后来,周恩来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写了《射阳忆旧》,回忆了这段短暂的美好时光:“幼时喜闻故事”,对嗣母讲的故事,“辄绕膝不去”,“终日听之不倦”。1908年,陈氏因病去世,年仅30岁。当时,周恩来才10岁。
        周恩来对嗣母陈氏感情很深,在日本留学时,周恩来于1918年1月2日写过一篇日记:“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,打开来念了几篇,焚好了香,静坐一会儿,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,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。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,离现在整整的26年,那时候母亲才15岁,还在外婆家呢。想起来时光容易,墨迹还有,母亲已去世11年了,不知还想着我这儿子没有。”
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,国民政府还都南京,周恩来也率领中共代表团移居南京的梅园新村。周恩来远在重庆时就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,在重庆送别会上他对记者说:“38年了,我没有回家,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,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!”“直到今天,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。没有她的爱护,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。”
乳母蒋江氏,培养周恩来对底层人民情感的带路人
        周恩来过继给陈氏后,陈氏无奶哺育,就在本城的南门大街小鱼市口施家巷雇了一位20多岁的蒋江氏给幼年的恩来做乳母。
        蒋江氏出生于淮安古城东门外的一个农民家庭,勤劳而善良,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,恩来一直称她为“蒋妈妈”。蒋妈妈的丈夫是个裁缝,有时还当轿夫,生有两个小孩,家境贫寒。蒋妈妈在用乳汁哺育恩来成长的过程中,同时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输了劳动人民的诚实朴素和勤劳善良,也教会了恩来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农家知识。她经常带恩来在宅院的空地上种瓜种菜,还不时带恩来到自己家里去玩。这样,就使他得到一些劳动锻炼,并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,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真挚的感情,同时也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状况。周恩来曾说:“我的奶妈把我带到大运河边她自己的家里,我从她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,她教我大公无私。”
        乳母家有一男孩名叫大文,比恩来大4岁,恩来叫他“大文哥”,大文称恩来为“鸾弟”(周恩来乳名“大鸾”)。有一次恩来去探望乳母和“大文哥”,见饭桌上没有菜,他就和大文哥到勺湖割了很多蒲菜,送到乳母家。
        恩来12岁时,四伯父接他去东北。临行前,蒋妈妈13岁的女儿病死了,她痛苦万分;又见恩来要走,更加难舍难分。恩来走后,她日夜思念。后来得知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,蒋妈妈竟借了高利贷作盘缠,吃辛受苦地去看望恩来。两人见面,抱头痛哭。当时恩来虽然正忙于学生运动,仍留蒋妈妈在天津住了5天。临行前,恩来还请四伯父替蒋妈妈买了船票,并送她几十元钱。蒋妈妈有斋戒吃素的习惯,恩来还让她带上一只吃饭用的搪瓷缸和一条毛巾在路上用。
几十年后,已经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,还曾多次向赴北京的家乡人打听蒋妈妈及其后代的情况,后得知蒋妈妈于1942年去世,终年68岁。
        三位母亲,给了童年周恩来三种不同的养分。周恩来文采飞扬,才华横溢,这中间不无嗣母陈氏的教诲;周恩来不搞特殊,紧紧和劳动人民同呼吸,这中间不无乳母蒋江氏的影响;周恩来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,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“大管家”,这中间不无生母万氏的熏陶。(来源:南京日报网)
头像被屏蔽
紫衣云梦ory 发表于 2013-1-11 22:20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头像被屏蔽
uofqjqqt 发表于 2013-1-16 14:03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    
信息产业部备案/许可证编号: 苏ICP备15041071号 淮安翔宇网络 技术支持,Copyright© 2012-2013 All Right Reserved.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