翔宇首页收藏本站

淮安翔宇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191|回复: 0
收起左侧

“惊天动地”老庄圩

[复制链接]
淡定自若 发表于 2013-6-3 17:07:0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    老庄圩叫毕家圩,是淮安东乡有名的大庄子。据明嘉靖初年淮关榷使潘恕之“旧刻”、嘉靖二十年(公元1541年)前后淮关榷使马麟所纂、嘉靖二十六年(公元1547年)淮关榷使喻敏“足成”之《淮关统志卷之四•乡镇》“淮关税大使征收商税各地方里程” 一节所列,山阳县辖之“受河、周家庄、北涧、马铺、毕家湾、干沟、南二铺等镇”,“各离大关三十里”,同为淮关税大使征收商税所到之地(“毕家湾”即“毕家圩”的音讹,因为山阳县境自古至今没有第二个毕某某地方,离大关三十里范围更是绝无仅有;而“受河、周家庄、北涧”也均在“毕家圩”附近,至今名称未变)。据此足以可见,至少在距今500年前,毕家圩就已经是淮东的经济繁盛之所。
      到后来,毕家圩全庄住户逾百,除朱、王两个大姓外,还有丁、郭、杨、尹、周、苏、冯、连、卜、许、范、张、钱、李、陈十五姓;另外,还有一户单门独姓,姓殷,就是没有一户姓毕的。
      既然叫毕家圩,怎么没有姓毕的呢?这个“名不副实”的庄名又怎么能沿用至今呢?这里有一段流传久远的“惊天”、“动地”的故事。
      相传,毕家圩自古就是个农耕之乡,人们祖祖辈辈死守田园,也乐守田园,男女老少吃得苦、耐得劳。周围四乡八里有句俗话说:“有闺女不嫁毕家圩,一张磙子半张犁。”意思是说:闺女嫁到毕家圩,都要领很重的农活。由于吃辛受苦、克勤克俭,庄上也有一些殷实小康之家。其中,更有一户望族,姓毕,家里良田好几顷,牛马一大群,车棚、农具不用说,还开着碾坊、杂货铺,用的长工有十几。因为毕家是大户,庄名就叫毕家圩,而且渐渐出了名。
      经多年构筑营建,整个毕家圩形成四个圩子,中间是大毕圩,东面是小毕圩,西边叫新园沟,南边叫前庄。四个圩子都有庄沟环绕;庄沟两边长满茂密的大芦柴,厚厚的像两道墙,把庄子重重围住。庄上屋宇连片,绿树成荫,远远看,一片绿荫荫、气昂昂,颇有气候。尤其是前庄,有个大庵,大庵前长有两棵大银杏树。庄上人称白果树,高有五六丈,树荫遮住亩把地。庄上人赶淮安城,回家时一出淮城东门,就能看到这两棵大银杏。四乡八里的人,朝着大银杏方向走,也不愁摸不着毕家圩。
      毕家身为望门大族,事事争强好胜,总想出风头、亚次人,哪怕用钱再多也无所谓。当时庄上有几个进出口,为了防止土匪进庄,毕家带头拿出钱来,还说动其他殷实富户捐钱,在大毕圩和前庄修了两个前圩门,其他进出口都修了吊桥。毕家圩成了名副其实的土圩子。
      哪知道,就是这争强好胜出风头,惊动了贵为天子的皇帝,惹出了“捅天”的大祸。
      有一年,天帮忙,年景好,收成多,全庄各户五谷丰登、皆大欢喜。毕家更是自不必说,为了显显声威,竟然还动起了打响场的念头。
      什么叫“打响场” 呢?听老人们说,就是把打粮食的场挖空,下面挨住挨放上大青缸,每口缸里挂上一面大铜锣,上面用木板铺好盖实,然后在木板上面打场,磙子一走动,满场铜锣声响,喧闹异常。
      毕家请了全庄的男子汉一起帮忙,做好了场子,选了良辰吉日、午夜时分,场头摆起猪头三牲,点上香烛,敲锣打鼓,燃鞭放炮,场上放上稻把,十八条牯子牛,三十六张磙子一起走动,震得全场几百口大缸几百面大铜锣发出如雷声响,轰隆震耳、惊天动地。
      前后三庄男女老少听说毕家打响场,都跑来看热闹。因为,人们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情,也没见到过这样的场面。一传十,十传百,四乡八里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,天天陆续不断,日日川流不息。人们都为种田人能有这样的体面和声威而兴高采烈、扬眉吐气。
      毕家见有如此声势,更想显示一番,除敲锣打鼓、燃放鞭炮外,还每天唱大戏、施饭待茶招徕人。来看热闹的人更多,一时间,轰雷震耳,嘲浩冲天。
      可这一来不打紧,毕家却在不知不觉中把“天”捅破了,惹恼了皇帝老儿。原来,“打响场” 这件事不知怎么竟被朝廷知道了;得悉禀报,京城之内,龙颜大怒,满朝震惊;因为“打响场”这种显声威的事,除了皇庄,一般人家是想也不敢想的,更不要说真做了。历代前朝,不知多少地主豪门“打响场”被杀头的呢!毕家竟如此狂出风头、妄显声威,这是藐视天子、亚次皇庄,那还了得?!于是,当朝天子大发天威,降旨问罪,毕家满门抄斩,庄田亦被没收,分作山阳县学的学田和前庄大庵的庙产,“捅破天” 的毕家从此倾家荡产、灭门绝户,毕家圩就再也没有姓毕的了。
      有人说,那一户姓“殷” 的,就是庄上人冒死隐藏的毕家后代改的姓,取“‘隐’姓埋名”的意思。这户人家传了几代,到前几年也绝户了,这是后话。
      毕家尽管没有人了,可由于毕家过去有声望,为乡亲们造过福,庄户人更记得他们家不顾忌讳“打响场”、惊动皇上捅破天的事情。他们“打响场”、显声威,敢跟皇家比高低,不仅他家出风头,毕圩人也觉得有脸面。有此缘故,毕家圩这个名字也就一直流传未改。
      可经过这回大变故,毕家圩老少爷们死守田园的老传统却开始动摇了,他们想,全庄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,大多数人家还是穷得叮当响。加上天灾人祸、兵荒马乱,很难过上富足日子。毕家那样有田有钱有声势,还被官府灭了门哩! 想到这些,又看到方圆四周有人读书做大事,老人们也想后代能走出圩子门,有更好的出路。怎么办呢?人家读书做大事,还不是因为风水好吗! 我们的地理风水也可以改一改啊!
      “惊天”惹了大祸,毕家圩人要通过“动地”,寻找出路,改变命运。
      为了子孙后代的前途和出路,庄上一些大户长者就出头露面,捐钱募款,请了几个阴阳先生,来庄上看“地理”,要改矫改矫“风水”。 阴阳先生在庄上转了两天,也和主事的长者兜了两天的圈子,顺着庄上人的心思,又根据“毕”字的谐音“笔”的意思,定下地理风水:在大毕圩南庄沟北侧开一汪扇形的河塘,叫“明塘” ;又把圩内人家分成五个区域,留出四条南北通道,北通北庄沟边,南达新开的“明塘”。这样,全庄就像一方砚台,四条通道就像架在砚台之上的四支笔。阴阳先生美其名曰“半亩明塘一镜开,文脉贯通运势改” 。意思是启发并预兆人们能够读书求学寻得出路。
      根据阴阳先生的点化,全庄人倾情配合,全力实施“动地” 工程。 经过一番改矫,整个庄子地形改了,地貌变了,地理“顺”了,风水“正”了。“毕家圩”这个外人认为名不副实的庄名,也有了另一层全新的涵义。后来,前庄也按此风水,改了“地理”,因为庄子小又有大庵居中,就在大庵两边各留出一条通道,所以,“ 砚台”上只有两支“笔”。“ 笔架砚台”的地理和风水,在“毕家圩”之外的地方是没有的。  
      可是,想尽管这样想,在那样的社会,多数穷苦庄稼人还是很少能读得起书。多少年过去了,庄上就几户大户人家出了几个初中生,他们虽没做过什么大事,却在五六十年代及以后的的教育岗位上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。其他人也不再死守田园了,不少人跟新四军、八路军去打仗,还有的去江南跑单帮、扛码头,勉强养活在家的老老少少,也为在家的祖上挣了些光彩。
      

      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毕家圩人几百年的的梦圆了,毕家圩的历史真正进入了新的“惊天动地”的时代。
      近三十多年,毕家圩真的“文脉贯通”了,庄上出了不少中专生、大学生、研究生。他们当中有的成了专家、学者、文人、企业家,有的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,从大毕圩走出的现国家档案局局长、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,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“毕家圩” 这支如椽之“笔” 帮助他们书写了事业和人生的辉煌篇章,毕家圩的祖祖辈辈也因此争足了荣光。
     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,庄上那个“笔架砚台” 的地理也早已被一排排居住点、一条条水泥路和一幢幢楼房矗立的崭新面貌所取代。人们的日子过的富足有余、恬然自乐,一年好过一年。





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    
信息产业部备案/许可证编号: 苏ICP备15041071号 淮安翔宇网络 技术支持,Copyright© 2012-2013 All Right Reserved.
返回顶部